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古人常用富有诗意的词语来形容年龄。“垂暮之年”便是其中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表达。那么,垂暮之年究竟是指多少岁的人呢?
垂暮之年的含义
“垂暮”一词,源自《礼记·曲礼》中的“凡民,莫不饮食而死,莫知其所终。寿者百年,死者有时,老而不死者曰垂暮。”其中的“暮”,本义是一天将要结束的傍晚时分;引申到人生,则是指生命逐渐走向终点的阶段。而“垂暮之年”,形容人已进入老年,接近人生的黄昏。
简而言之,“垂暮之年”就是指人的晚年时期,带有“岁月已深、日暮西山”的意味。
垂暮之年的年龄范围
关于“垂暮之年”的具体岁数,并没有严格的界定,但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理解中,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:
七十岁左右
在古代,“七十古来稀”,能活到七十岁已属长寿。因此,很多典籍将七十岁视为垂暮阶段的开端。
八十岁以后
也有观点认为,真正的“垂暮之年”应是八十岁乃至九十岁以后,因为此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确实接近生命晚期。
泛指高龄老年人
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,人均寿命提高,“垂暮之年”多用于指代八十岁以上的老人,带有敬老与慈悲的情感色彩。
因此,通常可以理解为:垂暮之年主要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,尤指八十岁、九十岁进入人生暮年的阶段。
垂暮之年的文化意蕴
“垂暮之年”虽然带有衰老、将尽的意味,但在中国文化里,它不仅仅是衰败的象征,还蕴含着一种温厚的敬意。
智慧与经验的积累
老人虽体力衰退,但往往阅历丰富、眼界开阔,能给予后辈宝贵的经验。
亲情与陪伴的珍贵
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生命暮年的时光,更值得亲人珍惜与陪伴。
安享天年的寄托
对老人而言,“垂暮之年”不仅是衰老,也是享受宁静、与家人团聚的岁月。
现代社会对“垂暮之年”的看法
如今,人均寿命不断延长,七十岁的人依旧精神矍铄、生活丰富。很多老人在“垂暮之年”里依然旅行、学习、健身,甚至再创业。相比古人那种“日暮途穷”的悲观色彩,现代社会更倡导积极面对老年,把“垂暮之年”过得多姿多彩。
“垂暮之年”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年龄数字,而是一种人生阶段的概括。大体而言,它指的是七十岁以上、尤其是八十九十岁进入晚年的老人。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无常,也教导我们要尊老、敬老,更要珍惜与长辈相处的点滴时光。